



每當站在海拔3070米的斯米村看花節(jié)平臺,望向腳下層疊的梯田,我心里就翻涌起過去幾年駐村工作的點點滴滴。春風拂過,雪山見證,斯米村的藜麥田泛起翠綠波浪,牦牛脖鈴的聲音陣陣回蕩。深吸一口山間清冽的空氣,這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29所駐村工作隊員的汗水與堅守,業(yè)已融入到這片土地的希望與溫度里。
斯米村
科技為筆,繪就平安畫卷
2023年8月,我來到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市木爾宗鄉(xiāng)斯米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山里駐村的第一課就是安全。在地廣人稀的山村,必須時刻防范高山林草火災和各類地災的風險,才能守護好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底線。
傳統的輪值巡山耗費大量人力,而且無法做到24小時保障,漏洞頗多。29所充分發(fā)揮自身產業(yè)技術優(yōu)勢,為木爾宗鄉(xiāng)定制開發(fā)了“龍角泉”信息服務系統,可以對森林草場火災和泥石流、塌方等地質災害進行24小時實時監(jiān)控和預警,并可在常規(guī)通信完全中斷的極端情況下,實現應急通信和救災指揮,同時還具有鄉(xiāng)情村況信息化管理的功能,既為木爾宗鄉(xiāng)筑牢安全屏障,又有力提升基層一線管理效率。為了讓這套系統不斷完善,發(fā)揮最大效能,29所啟動了“龍角泉”二期工程,對系統進行迭代升級。以算法優(yōu)化為主的二期工程完工后,系統從“能用”向著“好用、管用”邁進了一大步。
新系統上線培訓那天,老巡山員南甲頭盯著手機APP上實時跳動的監(jiān)測數據,高興得連連點贊:“這個系統太好用了!是真起火了還是老百姓燒火做飯冒的煙子,隨便人在哪里,拿手機點一下就看得清清楚楚。”系統把數據補充完整后,全鄉(xiāng)的人口、資源等基礎數據一清二楚、一目了然,讓村務管理從“摸黑走路”變成“心中有數”,成為數字鄉(xiāng)村“網格化”管理的好幫手。如今,“龍角泉”寓意的圣潔安康、富庶祥和,在我們持之以恒的努力下,正一點點照進現實。
工作人員在升級“龍角泉”林火監(jiān)測攝像頭
產業(yè)為犁,耕出致富新路
斯米村有三百多畝耕地,歷史上一直是嘉絨藏區(qū)的糧油主產地,但由于青稞、小麥這些傳統作物的收入有限,農業(yè)發(fā)展距離產業(yè)振興的目標還有較大差距。如何幫助村民從土地里刨出更多的收入,是每一位駐村幫扶干部必須考慮的問題。
藜麥耐寒、耐旱、耐鹽堿,可在高海拔的貧瘠土地生長。2021年,29所在四川省農科院專家的幫助下,首先在騰古村啟動了藜麥種植項目。免費發(fā)放種子,請專家駐村指導,提前簽訂保底收購協議……駐村工作隊通過一系列實實在在的幫扶措施為參與試種的村民打消顧慮,藜麥,這種新興的作物,逐漸在木爾宗鄉(xiāng)扎下了根。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藜麥項目從騰古村逐漸擴展到周邊多個村,2024年全鄉(xiāng)播種面積達35畝,比2023年擴大了20%。秋收季,五色的藜麥穗壓彎枝頭,畝產200余斤、每畝純收入2000余元的賬本讓全村沸騰,撂荒地重生為“黃金田”。2025年截至目前,全鄉(xiāng)播種面積超過110畝。產業(yè)振興的希望種子,播撒在陽光燦爛的高半山上。
秋季,斯米村藜麥豐收的美景
人才為基,厚培振興力量
“建強基層組織”是駐村工作的重要職責。2024年,經多方征求意見,并通過實際工作加以考察,駐村工作隊和村黨支部書記鎖定了兩位青年同志,將他們作為后備力量重點培養(yǎng)。
經過明確培養(yǎng)目標,制定詳細培養(yǎng)方案,以及在村情實務中加以實踐鍛煉,兩位后備干部逐漸成長。他們在春耕備耕運輸化肥農資等工作中,總是帶領村民沖鋒在前,展示了自己的責任擔當。2024年夏季汛期高峰時,他們又主動克服困難,為大家奔走,和其他村干部一起房前屋后嚴加巡查,守護廣大村民的生命財產安全。今年換屆時,斯米村黨支部在研究方案時,放心踏實地將兩位青年同志寫入了改選名單,得到了廣大村民和上級黨委政府的認可與支持。
同心為橋,筑牢振興根基
在藏族同胞占比99%的斯米村,我深知,鄉(xiāng)村振興,既要“富口袋”,更要“心貼心”,老百姓有什么困難,駐村工作隊就應該著手解決什么問題。
駐村工作隊搭設電商平臺,幫老鄉(xiāng)們賣土特產,2023年和2024年,斯米村土特產的銷售額均超過2萬元;針對牦牛走失情況,聯系技術專家加快優(yōu)化“牦牛衛(wèi)星定位系統”,讓村民在家中就可以方便地通過手機掌握冬季牧場上牦牛的運動軌跡;在鄉(xiāng)中心小學設立“云朵獎學金”,鼓勵孩子們依靠勤奮學習,為自己插上遠飛的翅膀;定期走訪高齡老人、困難家庭,在家常閑話中收集民生訴求;在火塘邊開辦“農牧民夜校”,教技術、講政策……兩年多來,20余件民生難題的解決、百余次重點家庭的走訪,讓駐村工作隊成了村民心中的“自家人”。
今天,“龍角泉”系統靜靜守護著村莊的安寧;梯田間,藜麥苗在明媚陽光下正奮力拔節(jié);校舍里,朗朗的讀書聲在山谷間回響飄蕩。我常想,鄉(xiāng)村振興既是時代的宏大敘事,又落地在無數具體的細微瞬間。它是科技興農的脈沖閃爍,又是產業(yè)萌芽的破土而出,還是新生力量的成長傳遞,更是同心聯情的溫暖相擁。
若你問我駐村的幸福密碼是什么?我會指向村委會那面飄揚的國旗,指向藜麥田里勞作的背影,指向守護一方的“龍角泉”監(jiān)測塔……那是由駐村工作隊共同寫就的答案,用科技喚醒土地,用真心貼近民心,讓高原的每一朵格桑花,都綻放出時代的芬芳。
(來源/29所 李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