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光的印記里,藏著電子科技發展的密碼;創新的序章中,記錄著從無到有的跋涉。電科信物欄目用文字還原老故事,用鏡頭留存老物件,讓見證電子科技進步的信物“發聲”,讓銘刻創新發展的歷史“說話”。
邀你成為時光見證者,一起踏上這段有溫度、有觸感的尋物旅程。讓我們跟隨這些“時光見證者”,聆聽電子科技從篳路藍縷到星辰大海的澎湃回響。
新中國第一塊印制板的故事
這是1957年4月25日人民日報第七版的原版報紙;
這里是這張報紙上關于新中國第一塊印制板的報道;
而這里,就是這新中國第一塊印制板誕生的地方——中國電科10所。
“PCB”
印制板被稱為“電子系統產品之母”,簡稱“PCB”,它可以把各種電子元器件連接在一起,來實現各種各樣的功能,你現在可以拿起手邊任何一個電子產品,它里面幾乎都會用到這個元件。
新中國成立時,技術先進的國家已經逐步淘汰了電子元件手工接線的繁瑣工藝,轉而使用印制電路板,大大提高了產品性能和生產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而我國當時還并未掌握印制技術和印制設備,打開當時的國產收音機,你會發現里面還是密密麻麻的電線和小零件。如何研制出我們自己的印制板成為新中國無線電領域亟需解決的難題。
1956年
1955 年底,剛來到10所的王鐵中組建了新中國第一個PCB研發課題組,但當時所有課題組成員甚至連一塊PCB實物都沒見過,國內也沒有相關資料可供參考和使用,但王鐵中意志堅定,“報效祖國的時候到了,外國人可以做出來,我們也能夠做出來!”就這樣,他們開始了這項既艱難又有意義的研發征程。
大家一方面找當時的蘇聯專家獲得了一部分俄文資料,又用一年半的時間查找各種國外的相關資料,翻譯并且吃透其中的內容。
終于,在1956年下半年,王鐵中和他的課題組克服了科研經費緊張、科研條件差等困難,在10所“電路和結構研究室”的設計配合下,成功研制出我國最早的覆銅板樣品,并以此為基板材料,用了三種不同的工藝方法,實驗出三種不同的用于收音機的 PCB。至此,新中國第一塊印制板誕生了!
走出國門!
后來經過技術、工藝和設備的更新迭代,我國的印制板變得越來越精細,越來越復雜,性能也越來越好,如今,中國已經成為全球PCB的生產制造中心,而這一切,都源自于一句堅定的承諾。
像王鐵中這樣的科研工作者,在中國電科還有很多,他們的動人故事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電科人,讓我們堅守軍工使命,不忘初心,砥礪前行!